2012年2月21日 星期二

[蘇仲卿教授] 日刊平面媒體的科技報導應有的態度




日刊平面媒體的科技報導應有的態度

        現今電子媒體已經成為民眾消費最多時間的選擇,但是就科技報導而言,電子媒體如只以聲音表達則民眾較難理解內涵,如配合影像則需節目製作的時間而失去時宜性,因此,有時宜性科技消息的報導,日刊平面媒體有其存在的必要。


        1960年代開始,國外名科學家來訪的機會增加,當年筆者為中央研究院出面接待來訪生物科學家,如李卓皓、James BonnerArthur Kornberg等,因而也必要面對新聞記者說明這等學者的來歷與學術成就,有一次還一比一面對記者,在紙上邊寫科學名詞邊說明,將該紙條交給他。但是,第二天見於報紙的消息,名詞對,加上的形容詞與連接的動詞不對而文章完全不對,才知道當年的大報社根本沒有科學背景的記者與編輯。


        時隔近半世紀,由近年見於報紙的科學消息已經沒有往年的荒唐境況,可知我國報社確有很大的進步。但是,現在的新聞報紙所提供科技息完全可靠嗎?以下筆者以最近的親身經驗為例,說明現在的大報社具有一種傲慢體質,扭曲科學信息傳遞的事實。
美國牛肉的進口問題,由美國的來客被點燃的消息見報的當天,筆者根據所收集資料,寫成「美牛問題不止於瘦肉精」 一文,投稿於訂閱的報紙,第二天即見於該報社論及讀者投稿版面,但是受到編輯不合邏輯的刪減;如要刪減有關牛類進化的生理特徵的說明部分則應該全刪,但是卻留下不該留的一小段,產生科學不正確的文脈。筆者雖然向該報社的編輯部提出改進意見,但是沒有任何回音。這是筆者想藉貴刊篇幅公開事實,做為改進天下公器成為正確傳遞科技知識工具的動機。


該報的讀者投稿要求作者表明真名與職業。因此,編輯者知道本人為臺大名譽教授,也應該知道學者以真名發表專業相關文章,必以其學術清譽為保證。假如認為文章品質低劣不能接受則拒收即可。在二戰後的青黃不接年代,由日本教育直接跳進中式大學,未接受過中文課堂教育與考試,以日治時代的「日式漢文」教育為基礎,勉強活過「中文生活」六十多年的筆者,自知所寫中文會有日式筆誤,但是努力半世紀以上的專業,自信比任何報社編輯都不會差。假如要刪改來自專家的專業性文章,送給作者核稿是否應有的禮貌?


筆者所寫的美牛文章,並不是高深的專業學術報告,而以一般讀者為對象的通俗科技報導。是故,經過編輯的刪減而變質的文章,有中學程度生物知識就可以看出有瑕疵。假如有人誤認臺大名譽教授的專業不過如此,那是我對臺大很大的對不起,這是我想請貴刊接受本文的另一理由。

(本文刊登於「科技報導」2012/2月號-[362]